中国濒危语言志 |《西藏察隅格曼语》调查手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是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得到国家出版基金支持,荣获中国出版集团2019年度中版好书。这套书详尽记录有关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及各种口头语料,包括歌谣、故事等,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保存和展示。同时,收录语言中的文化词,并配以相关的图片。
其中《西藏察隅格曼语》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大勤、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朱苗苗、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刘洁、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吕佳所著。今特刊此书的调查手记,以助读者了解调查和编著过程。
《中国濒危语言志》
曹志耘 总主编
《西藏察隅格曼语》
调查手记
文 | 李大勤 刘洁
在进行本次语保工程课题之前,格曼语的研究已经有一些成果面世。本次调研就是在这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但与以往调查不同的是,本次调查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首次将格曼语作为一种濒危语言来加以审视,特别关注其使用活力及濒危状况;二是充分运用现代音视频手段对鲜活的语言材料进行现场摄录,重在保存而非单纯的学术记录;三是把语言看成文化的一个部分,在展示该语言的符号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凸显其文化内涵。可惜的是,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只是把关注点集中在第一个方面了,对第三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第二方面的困难估计不足。现在看来,我们课题展开最终没能如最初想象的那样顺利,应该与此关系密切。
一、在艰难中前行
我们的调查工作是在8月初展开的。但一开始我们就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整个格曼语母语者中根本就不存在完全符合语保要求的发音人。
针对这个困难,我们立即联系语保中心的刘晓海老师,在如实说明情况的同时,希望中心能够放宽年龄要求,同意选定晓明龙同志为本课题的发音人。
晓明龙,男,41岁,格曼语母语者,初中文化程度,汉语水平较高,未曾长时间外出。可见,除了年龄以外,晓明龙符合理想发音人的其他所有标准。更为重要的是,晓明龙同志曾多次配合我们展开格曼语的调查工作(2001、2014)。可以说,作为被调查人及母语者,该同志不仅经验丰富,而且母语保护意识较强。这对我们顺利开展工作无疑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事实也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格曼语发音人晓明龙在工作中
下察隅镇农场宾馆 | 2015.8.20 | 宋成 摄
我们是在8月12日才展开摄录工作的,主要原因在于找不到合适的摄录场所。在极端无奈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利用宾馆的房间就地改造出一个差强人意的摄录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摄录,一个是噪音不可控:风声、水声、鸟叫声、知了声、车辆的鸣笛声、工地的机器声等,多重大合奏,此起彼伏;另一个就是摄录空间的温度太高、空气也很污浊,需要不时中断休息,以便让狭小的空间能通风透气;还有就是难以预料的停电,让你的计划随时都有被改变的可能。
为了最大限度的排除干扰,课题组成员几乎是想尽办法。比如,拿被子捂住窗户,安排专人驱赶鸟雀,把摄录时间安排在中午或夜间,用被子和枕头作为吸音设备,等等。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即使这样,每次录制的“成活率”也只有30%。可以说,整个工程的摄录工作就是在不断的重录过程中步步走向成功的,其艰辛难以言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感到庆幸的是,尽管摄录过程反反复复,困难重重,但我们的发音人却自始至终地主动配合我们,不仅毫无怨言,反而为我们出谋划策,直至提出夜间摄录设想,才使得摄录的速度和质量有了最低限度的保障。另外,在停电期间,晓明龙还邀请全体团队成员去自己家里做客,使大家在载歌载舞的喜庆氛围中缓解了长时间积聚的紧张情绪。
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么好的发音合作者,我们才能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语保工程的摄录工作。
语保工程团队与深圳医疗志愿队的成员在晓明龙家联欢
下察隅镇沙琼村/2015.8.9/ 宋成 摄
二、调查人感言
1.李大勤
对我们这些生活在内地低海拔地区的人来说,民族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地区的语言田野调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没有一种责任心和献身精神,那就是一种煎熬。
其次,要对民族文化有一种敬畏之心。任何一个民族或族群的语言和文化都是长期形成的,是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综合作用后的必然选择。既无所谓落后与否,也谈不上什么好坏,更谈不上对错,只有能否适合其生存、生活的问题。作为调查者,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不能老是做旁观者,而应将自己代入到其文化氛围中,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感受、体验当地的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才能真正理解其语言之妙,释解出其文化之魂。
第三,应把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及濒危语言文化保护作为事业来做,而非一时的兴趣或单纯的职业。过去我们对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更多是出于一种学术上的兴趣,甚至只是觉得这个领域的工作也就是一个养家立命的职业罢了。中国语言保护工程的设立及大规模展开使我们认识到,语言保护尤其是我国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那是一个国家、民族层面上的大事:民族语言文化资源既是我们立足中国走上世界的本钱,也是我们继承优秀文化传统走上美好未来的平台。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从一开始就把提高对语言资源保护的意识作为民族语言文化调查团队培训的首要内容,引导每位成员要立足国家百年大计、民族文化盛举的高度上来认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鼓励他们投入全部精力、贡献全部业余时间来完成国家语委和教育部相关部门布置下来的项目任务或课题作业。二是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让成员积极参与到具体的管理、沟通等事务过程中,不仅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下一步民族语言研究和濒危语言文化保护培养人才、储备人才。三是,让所有参与语保工程的人员有一种荣誉感、成就感。在对参与语保工程的人员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的同时,通过表扬、表彰等方式提升他们的荣誉感。但仅仅这样做,对挽留那些优秀的团队成员来说,还是不够的。我们的做法是,让贡献大、有潜力的成员直接参与到相关的学术活动及论著的撰写过程中,真正落实了责任共担、成果共享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为以后的语保工程建设和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工作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工程,不仅需要专家、专业团队的参与,更需要各级党政机关的有效引导与支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以便工程项目能得以扎实、有效的推进。即使如此,要保证该工程的高效进行、深度展开,也仍然不能忽略作为核心践行者的专家团队的建设。当然,新的阶段、新的任务,就需要专家团队有新的素质、新的理念。比如,过去,团队成员只需要按照项目或课题负责人的要求积极参与田野调查重点语音辨析、词语记录、例句及话语材料收集撰写工作即可,而今每一位合格的语保团队成员,除必不可少的业务能力外还需要具备以下能力:① 协调团队成员或调节与团队其他成员关系的能力;② 与当地党政机关、社会机构及不同层次人员展开有效沟通的能力;③ 熟练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设备的能力;④ 积极、主动地面对、处理陌生环境下或跨文化语境下随时可能出现的生活、工作困境的能力。
相信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不久的将来会获得令人欣慰的重大成果!
2.刘洁
我是李大勤老师13级硕士研究生刘洁。2013年本科毕业后考取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毕业,获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2017年成为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014年暑假,我加入李大勤老师组建的团队,前往西藏察隅县上、下察隅镇展开对格曼语、扎话、义都语的田野调查研究。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描写了扎话语音方面的内容。2015年、2017年又分别全程参与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格曼语课题、扎话课题的调研工作,并负责扎话课题的前期摄录及后期剪辑、整理分析等工作。
田野调查最开始是令人激动的。面对新鲜的环境、无限的美景、丰富多样的语言,以及善良淳朴的民族同胞,先是一种震惊,然后是一种释然,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的调查过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面对同样的人、同样的饭食,乃至伴随着同样频率的鸡鸣犬吠,对每一个字音反复地听、记、核对、校改,还有无尽的蚊虫叮咬,如果刚好遇上雨季,还有可能半月不见阳光。当这一切一起发酵的时候,就会无比地想家,想立刻离开这个地方。但是,真到了离别的时候,如同亲人一样的、每日相处的民族同胞和发音人,表现出真挚的不舍之情,又让人无法干脆的告别!
最初因经验不足而带来的各种摄录难题,真是令人难忘!找遍镇上每一个可能隔音的场所,包括镇政府的接待室和广播站、学校假期空下来的教室、村会议室或文化馆,甚至连白天没人去的卡拉OK的包间我们也试过。但当一切都变成徒劳的时候,我们只能自己动手!此时,所有能用于隔音的方法、措施全都用上了。抱来团队成员的棉被来堵门窗,“承包”商店不多的胶带纸;没有空调,就买了好多台电扇,但也只能在休息的时候使用;所有对摄录造成干扰的动物声源,都成为我们驱赶的对象;还有那些为西藏基础建设做贡献的施工队,也常常为我们的录音而调整工作时间,这使我们非常感动!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于餐桌上“翩翩起舞”的苍蝇们感到很不适应,后来我们就习以为常,甚至可以与之“共餐”。由于饮食习惯、食物卫生等问题,有的成员不吃正餐而以商店里的零食充饥,有的人总是肠胃不适。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餐前必吃大蒜来“消毒杀菌”,一段时间下来,大家基本都习惯了。
语言田野调查研究不是旅游,而是一项工作、一份责任,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是一种难得的、珍贵的经历,是在我们付出努力而有所得之后,值得用一生珍藏的宝贵财富!
★丛书信息★
一批鲜活的田野调查语料
一份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
用一本书记录濒危语言
用一本书保留濒危语言
留住乡音,记住乡愁
“中国濒危语言志”项目是语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分为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调查保护、濒危汉语方言调查保护两大部分。规划调查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点100个、濒危汉语方言点100个,按照统一的规范,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系统调查记录和加工保存,并编写濒危少数民族语言志、濒危汉语方言志。2019年出版首批中国濒危语言志30册,其中含汉语方言10本,少数民族语言20本。
★丛书目录★
汉语方言(10册)
《安徽祁门军话》
《广东电白旧时正话》
《广东连南石蛤塘土话》
《广西钟山董家垌土话》
《贵州晴隆长流喇叭苗人话》
《湖南道县梅花土话》
《湖南泸溪乡话》
《湖南宁远平话》
《湖南通道本地话》
《浙江江山廿八都话》
少数民族语言(20册)
《甘肃东乡唐汪话》
《甘肃肃南西部裕固语》
《甘肃文县白马语》
《贵州六枝仡佬语》
《海南三亚回辉语》
《黑龙江同江赫哲语》
《内蒙古敖鲁古雅鄂温克语》
《内蒙古库伦蒙古语》
《四川道孚尔龚语》
《四川康定贵琼语》
《四川冕宁多续话》
《四川松潘羌语》
《西藏察隅达让语》
《西藏察隅格曼语》
《西藏察隅松林语》
《西藏察隅义都语》
《云南兰坪普米语》
《云南兰坪柔若语》
《云南芒市潞西阿昌语》
《云南玉溪撒都语》
往期回顾
《中国濒危语言志》:用一本书记录濒危语言,用一本书保留濒危语言